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4:42 点击次数:86
俞长荣医案:陈某某,女,47岁,干部。1974年12月8日就诊。65年患肾盂肾炎,旋即治愈。今春以来经常出现全身浮肿,时起时退。尿检发现蛋白(++)、管型(+),经中西药治疗无明显进步。目前全身仍浮肿,腹皮增厚,腹胀,头晕,腰酸,食欲减退,小便频,量少,色深黄,口不干,脉细涩,舌体胖有齿印,质红苔白较厚。血压正常予肾气丸加味。
处方:熟地(砂仁杵)、淮山药各15克,茯苓、泽泻、牛膝各12克,枸杞、丹皮、附子、车前子(包)各9克,肉桂心(另冲)1.8克。连服30余剂,诸症基本解除,小便多次复检未见异常。(辽宁中医杂志1980:<10>: 24)
这里的熟地(砂仁杵),加砂仁的目的就是怕熟地的滋腻之性,砂仁有辛散的作用,因为辛能散能行,砂仁也有开胃的作用。
按语:《内经》云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”本例腹胀食减,舌胖苔白,其为脾虚可证。然土衰必补其母,非命火不能生脾土。且肾为胃关,关门不利聚水,必得桂附之阳,蒸动肾气,所谓膀胱气化则能出也。但其舌质红,不仅命火衰微,且肾阴亦受累,因取肾气丸加牛膝、车前子(济生肾气汤)滋阴和阳而助气化,益火生土而开胃关。
肾气丸医案2一一癃闭朱士伏医案:陈某,女,26岁。产后3日,小便不通,经妇产科导尿,小便涓滴难下,伴少腹胀满、面色㿠白、腰痛如折、恶露较少,舌淡胖脉迟。辨为肾气虚寒,气化不利。投肾气丸加味:熟地黄30g,山药30g,党参30g,白茯苓10g,泽泻10g,乌药10g,肉桂5g,熟附片10g。2剂后小便畅通。复诊时加当归、黄芪,5剂病愈。(国医论坛1994;<4>:9)
按语:肾气不充,膀胱气化失司,继因产后寒邪乘虚内侵,寒客下焦,水道为寒所凝,水满于脬中,这个脬中就是指的膀胱,膀胱不利而癃。肾气丸温阳散寒,补肾壮阳,非桂附不能直达州都,雪消春水来矣。
肾气丸医案3——多唾郑秀岭医案:孟某某,女,21岁。5年来每多唾涎,初未以为病,近唾涎日渐增多,片刻即唾涎盈口,唾于地则成一滩。面色苍白,畏寒怕冷,腰痛不适,小便清长,大便溏薄,舌淡苔滑,无力。处方:熟地、萸肉、泽泻、丹皮、藿香、佩兰、益智仁各10克,附片、肉桂各6克,淮山药15克,茯苓12克。
3剂后,唾涎大减,又3剂,唾涎症告愈,面色红润,腰痛畏寒皆瘥,1月后随访未再复发。(浙江中医杂志1986;(1):21)
按语:唾涎一症,在临床较为少见。《素问》:“唾属水精,肾所主也,故肾为唾。《灵枢》:“少阴根于涌泉,结于廉泉,廉泉,舌下窍也。是肾为水精,从下而上,液虽有五,肾实主之。”肾主水液,肾阳不足,冰无所主,升降失常,水气上逆,故唾涎增多。本方中附子、肉桂、熟地、萸肉、山药等温补肾阳,藿香、佩兰芳香辟浊,益智仁补肾摄涎,故能有效。
肾气丸医案4——咳嗽李继昌医案:余早年至富民县访友。友留宿,夜阑入寐,闻间壁咳声频频,达旦未止。经询方知夜咳者乃一年近七十之老妪,病已半载,屡治罔效。余即登门予以诊治。其症咳多甚于夜间,每卧即痰壅作咳,以致难以入寐。咳时气短难接,痰有咸味,虽屡服化痰止咳之药,总难奏效。脉两寸俱大,两尺则微细欲绝。参其脉证,知此病不单在肺,肾亦病矣,乃肾虚不纳之候。遂以金匮肾气丸加味治之。
附片30克(开水先煎透),上肉桂6克(研末调服),熟地15克,山茱萸6克,怀山药15克,茯苓15克,粉丹皮9克,泽泻9克,炙麻黄根9克,五味子6克。上方仅服1剂,当晚咳即减半,知药已对证,令其再服5剂。
并购金匮肾气丸常服,未及半月而愈。(《李继昌~1978:10~11)
按语::久咳气短,甚于夜间,痰有咸味,尺脉微细欲绝,此肾虚不能纳气,水泛为痰故也,故用肾气丸补肾虚,加五味子、麻黄根以敛肺纳气平喘。
肾气丸医案5一一眩晕(美尼尔综合症)王永钦医案:宋某,女,46岁,营业员。发作性眩晕耳鸣,听力渐减2年余,近半年来发作频繁,多则一月数次,少则两月一次,曾在某院诊为“美尼尔氏症”,历治不效。现症:时发眩晕,耳鸣,听力减退,耳内凉楚,手足不温,腰背寒凉,形寒怕冷,白带清稀量多,饮食喜热,喜静厌动,前庭功能检查右耳反应低下,舌淡苔白水滑,脉沉乏力。证属肾阳虚衰,寒水上逆而发为耳性眩晕。治以温肾壮阳,散寒降逆,聪耳息眩。
药用制附片10克,肉桂10克,茯苓30克,泽泻30克,熟地15克,丹皮12,山萸肉15克,山药12克,生龙牡各25克,磁石30克,枣仁5克,菖蒲12克,甘草10克,生姜3克,日1剂,分3次服。用药3剂,眩晕停止,耳鸣好转。效不更方,续进10余剂,诸症皆失,前庭功能检查右耳反应接近正常。嘱每晨服金匮肾气丸1丸,连用2月。后访半年未再发。(河南中医1989:(5):7)
按语:肾主水,开窍于耳,肾阳虚衰,气化失常,水饮上泛于头窍,而致眩晕耳鸣。以肾气丸温肾化水,加龙牡、磁石、菖蒲以潜镇开窍。阳复饮化窍通,则眩晕即止。
肾气丸医案6一一晕厥(高血压)俞长荣医案:林某某,女,43岁,医师。1974年7月5日就诊。去年5月起曾多次出现晕厥,恶心呕吐,经治后好转。1月前又发生晕厥,血压升高,头昏较甚,但无出汗呕恶。近1月来,经常头晕,血压在140~160/110~120毫米汞柱左右,服西药降压剂能一时下降,但又上升,波动较频。伴见心悸易惊,性情急躁,面部微浮肿,食欲尚好,但疲乏无力,不能工作,大便干,唇较干,舌淡苔白厚,脉象细缓。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,更年期综合征。
淮山药、女贞子各15克,茯苓、熟地各12克,丹皮、泽泻、牛膝、蒺藜各9克,桂枝、附子、仙茅各4.5克。连服20余剂后,晕厥未再发作,血压基本正常(月经来潮时略升至140/110毫米汞柱左右)。食欲、二便均为正常,睡眠尚好,但梦多。偶有胸前紧束感。唇红,舌苔基本正常,脉细缓。仍议滋肾养肝,引火归源。处方:熟地、淮山药各15克,山萸、泽泻、茯苓各9克,丹皮、附子各6克,肉桂1.2克(另冲)。连服16剂,诸症基本消除,能坚持工作。 (辽宁中医杂志1980;(10>:23)
按语:现代医学所谓高血压,其某些症状与中医“晕厥”相似。中医分型有虚有实,虚者属肝肾阴虚,实者属肝火、痰热。本例患者心悸易惊,性情急躁,大便较干,唇干,颇似热证,但舌淡苔白,脉细缓,面浮肿,都属虚寒之象。拟为肾阴下虚,木失水涵,阳不归宅,相火浮越。肾主诸气,肝主藏血,气血交并则为厥;虚阳上冒则为晕。治以滋肾养肝,温阳化气,俾阴以阳长,血随气生,水木相荣,心肾相交,故诸证可得解除。
肾气丸医案7一一痛经柳英华医案:王某,女,22岁,1989年6月15日初诊。痛经6年,月经于16岁初潮,每于行经时,少腹坠痛,伴腰骶痛,恶心欲吐,手足冰冷,头面汗出,服止痛药物,效微;月经延后,量少色淡,无凝血块,带下清稀。形体瘦弱,面色觥白,肢体乏力。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。因肾气未充,精血虚少,冲任不调。治宜温肾助阳,填补阴精,调理冲任。
药用:附子9g,肉桂3g,熟地30g,山茱萸15g,丹皮6g,茯苓10g,泽泻9g,当归10g,白芍15g,益母草30g,甘草3g,小茴香6g。连服3个月经周期,月事正常。随访4年,痛经消失。(山东中医杂志1994;:305)
按语:本例患者,初潮迟、形体弱、面觥白,可谓先天禀赋不足,肾虚精少,天癸不能按期充盈,冲任气血不调,经行之后,血海空虚,无以滋养,不通则痛。肾之阴阳得以充实,冲任则能流通,而有气顺血和,经行畅通,自无疼痛之患,通则不痛。
肾气丸医案8一一面部黑斑(黑变病)戚元勋医案:王某,女,51岁。家庭妇女。1981年5月6日求诊。前额部及两颞侧,发现黑斑已1年,初起有瘙痒感,近来逐渐颜色加深扩大,伴腰酸,膝软,头痛,食欲减,舌质淡,脉沉细。查:额部有2X 2厘米大小,两颞部各有2×1厘米大小,边缘模糊的深褐色色素斑,斑外围似有毛细血管扩张,尚可见弥漫性角化,过度性粉尘样鳞屑,腋、脐等部有色素加深,诊断为“黧黑皮黯”。此乃肾气不足,肾色外泛所致。治拟温阳益肾。处方:熟地黄30克,山药10克,山萸肉10克,泽泻10克,丹皮10克,茯苓10克,炮附子5克,桂枝5克,15剂。
药后腰酸,膝软,头痛,食欲减退等自觉症状消除,舌质变红,局部色黑转淡。改汤为丸剂,用肾气丸,每次10克,1日3次。连服1月,两颞皮肤由深转淡褐色,范围亦略缩小,连服3个月,面额、两颞部褐色退净,诸症痊愈。(湖南中医杂志1991;:30~31)
按语:本病西医诊断为“黑变病”。患者年过七七,天癸已绝,肾气日衰,腰为肾腑,肾虚则腰酸膝软;肾虚不能生髓,骨髓空虚,故有头痛;肾气不足,肾色外露,致发黑变。当补肾中精气,俾使肾气充盛,其真脏之色内涵,则病自愈。
肾气丸医案9一一不孕赵三立医案:胡某某,30岁,1981年10月13初诊。婚后6年不孕。经期紊乱,量少色淡,性欲淡漠,夜尿频数,大便溏薄,腰腿酸软。脉沉细,舌淡体胖,苔腻。上海某医院诊为幼稚子宫,经多种治疗无效。此乃肾气不足。予肾气丸加枸杞子30克,白术20克,当归15克,续断、党参各10克。以上方为主,随证变化加减,经6个月调治,基本告愈,于次年5月怀孕。(浙江中医杂志1990;(4):181)
按语:肾藏精,主生殖。肾虚则精血亏损,冲任竭绝,无以受精成孕。多见经期紊乱,量少色淡,或月经闭止,**淡漠,腰膝酸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,脉沉细无力,舌淡苔薄等症。以肾气丸培补肾元有良效。
肾气丸医案10一一经行口糜曹阳医案:李某某,女,38岁。1991年10月6日初诊。经行口舌溃疡反复发作3年。每于经前1周开始至经期加剧,经净后即愈。经用多种维生素、消炎药治疗无效。曾用中药苦寒清热之剂,口糜反甚。
求诊时询得月经先期,量多、色鲜红,有血块,1周赶紧。刻下经行第2天,舌唇和口腔粘膜多处溃疡,饮食艰难,伴面部升火,口干不欲饮,少腹胀痛有凉感,腰以下尤觉凉甚,小便清,大便不实。苔薄黄、质嫩红,脉细弱。脉证合参,证属下焦真阴不足,阴虚及阳,阳虚则寒伏于下,以致虚阳上浮,龙雷之火上升,假道于胃,病发于口舌。法当水中补火,引火归原,导龙入海。以八味肾气丸加龙牡治之。药用:生地、山萸肉、茯苓、泽泻、炒丹皮、女贞子各10克,淮山药、旱莲草各15克,肉桂2克(后下),龙骨、牡蛎各15克(先煎),炒藕节20克。 ’先服5剂。并嘱每于经前1周始服上方直至经净,一般服7~12剂。经净后以二至丸、六味地黄丸加减调治。经间排卵期后加用补阳药。经治3个月经周期,经期基本正常,经量减少。随访经行口糜未再发作。(江苏中医1993;(5):29)
按语:(原按)本案经行口舌溃疡反复发作3年之久,病初没有注意到与月经有关,在内科、口腔科治疗,常以消炎药、多种维生素等治疗均无显效,又误服中药清热苦寒之剂,势必伤阳;阳虚则寒凝,寒凝则气运不畅,故少腹胀痛。寒逼虚阳上浮,龙雷之火有升无降,火不归其原,虚火蒸腾,心胃受其戕伐,故口糜反甚。故治用八味肾气丸加龙牡引火归原,导龙入海,配合运用调理月经周期法而获效。
内服肾气丸致过敏案周某,男,54岁。1989年1月7日以“右肾挫伤,,而收入院。入院时右腰刺痛,弯腰不利,仰卧转侧困难,小便灼痛,舌红苔薄黄,脉弦。尿常规:红细胞(卅),余(一)。经服中药症状逐渐缓解,40天后已能下地较自如地活动。此时逐渐出现腰背部酸胀冷痛,腰脚痿软,双下肢畏冷,双小腿及足凹陷性肿,午后及夜间尤甚,小便清长且频数,舌淡胖,脉沉细等症状。辨为肾阳虚,予金匮肾气丸2瓶内服,每日3次,每次9克,淡盐水送服。服药1周后双下肢畏冷,双胫、足凹陷性肿等症状有所缓解,但在服药第8天病人突发全身骚痒,起红色斑疹,略高出皮肤,不透明,不流脓,不流水,伴阵发性地出现心悸。急查心电图示:窦性心律不齐,电轴左倾。嘱立即停金.匮肾气丸,并予抗过敏治疗,症状在5天后完全消失。
为了证实此过敏系服金匮肾气丸所致,在过敏症状完全消失2周后,再按原法给服金匮肾气丸,6天后又出现了前述过敏症状,在立即停药4天后诸症方失。(辽宁中医杂志1990;(3):23)
按语:金匮肾气丸用途极广,鲜有致过敏者,故录此案以待今后进一步研究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